【人民网】江西工程学院: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办学软实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8-02浏览次数:82

2014年升本以来,江西工程学院结合办学治校实际和专业特色,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既有高屋建瓴的总体设计,又有春风化雨的细致实践,让师生在知行合一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校园文化之魂

学校结合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聪明桥、育人林、神龟山、升旗广场、中心食堂、科技园实训基地等场地建立了党建思政文化景观,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作用,激发学子勤奋求学,勤于自勉,刻苦磨砺,注重知识的学习,素质的提升,思维的创新。

开辟有效教育渠道,从“知行合一”上进行引导。学校开展思政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师生“知行合一”,让思政课“活起来”。根据《关于组织开展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的通知》,江西工程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一线课堂”调研活动,听一线故事、看一线变化、讲一线感受,话教育初心,真正把一线的故事融入课堂。

以优秀江工文化传统润泽师生员工心智

作为一所创新创业、应用型创新型基础深厚的大学,江西工程学院注重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找准定位、厘清资源,凸显特色、形成品牌。 

在物质文化层面,努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环境,为师生员工创造更加美好的宜居、宜教、宜学的文化氛围。持续打造科技园校区立德园、天工校区树人馆、神龟山、明泉湖、科技园实训基地等生态景观,维护图书馆、实验室,钟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场、江工体育馆等标志性校园文化景观。对师生食堂、公寓、智慧教室继续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师生幸福指数。对部分楼宇、道路进行了命名,且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标语、思政育人元素等,让校园的每面墙壁和每个角落组成一个强大的教育“磁场”,浸润着师生的心灵,让师生真正感受到“江工有大爱,教师有归属,学校有自强”校园情怀。

在精神文化层面,通过修订江西工程学院校史、加强校史文物收集、走访困难党员师生等方式,认真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落实好“我为师生办实事”项目清单,传承江工优良传统,弘扬光大江工精神。系统梳理了学校与行业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依托项目,让学生参与科研,促进科研育人的研究成果,学校升本以来,与地方和行业企业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基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证分析》、江西省教育厅科技研究项目《新余市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等省级以上课题研究26项。同时,通过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师生于“润物无声”中形成思想共鸣,并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

在制度文化层面,注重刚性制度和柔性文化的黏合。一方面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主题教育、舆论宣传等积极倡导依法治校的思想,推进学校章程实施,不断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以大学精神文化之魂统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使刚性的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制度激励相统一,形成了具有鲜明江西工程学院特色的制度体系。 

注重以赛促教,锤炼教学能力。学校积极开展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说课比赛,讲课比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技能大赛,助推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近年来,江西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晏双平、杨小东老师分别获得2018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谭小波老师获得2019全省高校公共安全教育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展示活动三等奖,黄萍老师获得2020全省高校公共安全教育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展示活动三等奖。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将科教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升本以来,教师出版专著、教材110余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5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登记证547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和科研奖励542项。

注重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把教学能力作为新进教师的考查重点,严把教师入口关。制定了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建立领导、督导、同行听课制度、校院()两级督导制度、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教学督导随机听课评价中,教师教学效果优良率为84.06%。在采取问卷调查方式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中,优秀率为90.7%。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本科专业教学满意度达96.46%

专业共建,提高人才培养的“内生力”。江西工程学院与木林森(新余)分公司共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华为公司共建软件工程冠名班。学校依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联合行业企业加快专业建设。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打造金课。目前,学校积极与企业申报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并获批7项,提高专业和课程建设水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的校风,教师以敬业为乐的教风,学生以成才为志的学风,营造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有水平高质量、应用型创新型大学文化,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